Search

對社會學來說,人們的名字不只是一串語言代碼,在「名字」的生產與接受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看見「命名者」與...

  • Share this:

對社會學來說,人們的名字不只是一串語言代碼,在「名字」的生產與接受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看見「命名者」與「被命名者」如何運用語言與文化符碼間存在的關聯,積極地創造意義。有趣的是,我們一生當中並不會只有一個名字,對當代年輕人來說,除了在各類虛擬世界(遊戲、社交網站)中會為自己取新的名字,在求學過程中同儕也會給予各種「綽號」。你一定記得自己如何為了遊戲角色的命名絞盡腦汁,或是因為同學無意間取的綽號而輾轉難眠。對我們來說,每當我們被賦予一個新的名字或綽號,就像是有一個對我們有著不同角色期待的認同跟著誕生。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的平雨晨,正是從「綽號命名」所具有的豐富社會意涵,試圖觀察國中女生面臨著何種樣貌的性別互動,以及他們如何自處、如何反抗、如何將這些綽號內化為他們自身的角色認同。平雨晨發現,在他的田野地中觀察到的青少女,當被男性同儕取了負面、甚至帶有性貶抑意涵的綽號時,有些青少女會以幼稚化男同儕的策略抵抗(男生比較幼稚,所以做這種事情很正常),或是從私人關係中尋找調解厭女文化的資源。然而,這些或積極或消極的抵抗策略,仍然反映了青少女在當前校園環境中,可能面臨的性別歧視處境。


本文改寫自平雨晨獲得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佳作獎的論文:〈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國中校園的民族誌探究〉
----------
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0/06/05/pingyuchen/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街頭巷尾,是一般人最常出入的地方,也構築了基本的社區。在這裡,我們看看台灣的日常生活社會如何運行。
View all posts